後記 2[第1頁/共4頁]
2018年4月30日,於北京・大慧寺
汗青氛圍。汗青小說固然不能完整重現汗青,卻也不能不著力營建汗青氛圍。而營建汗青氛圍,要在複原當年的軌製、民風,利用當年的名詞術語。比如,當年宦海中相互稱呼就很龐大也大有學問。前人馳名、字、號,彆人不能直呼其名,不稱身份的人對同一人的稱呼也分歧,這本已相稱龐大,還要有官稱、尊稱,實在令人蒙圈。以高拱為例,他字肅卿、號中玄,河南新鄭人。他擔負輔弼時,有稱他“玄翁”者,又因輔弼也稱元輔,有稱他“元翁”者,有呼為“新鄭”者,也有弟子以“師相”稱之。總之,不會直呼輔弼或元輔,當然更無“首輔”之稱。阿誰期間官銜,尚書、侍郎、給事中等等,對古人來講本已冷僻,而當時宦海又常常以周禮中的官職比附之,如呼兵部尚書為大司馬;或約以尊稱,如呼總督為製台或軍門等等。為保持汗青實在,團體上利用當時的名詞術語,同時兼顧讀者的接管度。比如,內閣裡,高拱和張居正談到應天巡撫海瑞,如果遵循當時的風俗,就會說“海剛峰”或“剛峰”,讀者那裡記得住海瑞號剛峰?小說中乾脆就讓他們直呼海瑞了。
汗青小說所描述的人物、事件,乃至軌製、民風,距當代已然長遠,為便於瀏覽,需求向讀者做些申明。
汗青小說也是小說,而假造是小說的特性。我不以為汗青小說不能假造;同時也主張,以實在汗青人物,特彆是以對汗青過程有嚴峻影響的汗青人物為仆人公的汗青小說,應大抵實在。《大明輔弼》這部小說的人物、情節,絕大部分是實在的,有根據的。哪怕是偶爾呈現的一個地名,都要多方考據。無妨說,這是一部紀史(實)小說。隻不過,史料上簡簡樸單的一句話,要描述場景,展開對話,需求公道設想,這不能稱之為假造。但如果汗青學家對內容停止鬆散考據,或許又以為有假造。我不得不先向汗青學家表達歉意,實在有些人物的名字、有些事件產生的時候點,我是清楚的,隻是不能原本來本照搬,不然不成其為小說。比如,本來人物已然很多,每小我物都照汗青實在搬出去,實在令人目炫狼籍!一些無關緊急的人物,成心張冠李戴,也是為減輕讀者承擔計。何況,既然是小說,就要有張力,是以對汗青事件,不能記流水賬,要按照小說的張力需求做出恰當安排。
我曾在當局機構辦事多年,處置汗青題材寫作也有二十餘載,出版太長篇汗青小說。那是專業寫作,且倉促進篇,因官職在身,也不便張揚,但網上的評價頗高,我深感欣喜。為圓兒時之夢,也基於某種情懷,我辭去了職務,用心寫作,可謂背水一戰!這部小說是首戰,出師順利――選題獲得中國作家協會重點攙扶,可謂天時天時人和,我等候這部小說獲得讀者的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