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史記伯夷列傳[第2頁/共5頁]
運氣悲劇的接受者:他們的結局也能夠看作是期間悲劇的縮影。在新舊瓜代的動亂期間,他們作為舊次序的保護者,冇法在新的環境中找到本身的儲存空間,他們的代價觀與實際產生了龐大的牴觸,終究被期間的大水所淹冇,這凸顯了個彆在汗青變遷中的纖細和無法。
或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荊布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諱諱,而畢生逸樂,豐富累世不斷。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道不發奮,而遇禍災者,不成勝數也。餘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有人說:“上天對人冇有偏私,老是幫忙好人。”像伯夷、叔齊,能夠說是好人了吧?他們堆集仁德、操行高潔,卻落得餓死的了局。再說孔子的七十個對勁弟子裡,孔子唯獨獎飾顏淵是最好學的。但是顏淵常常貧困,連荊布如許粗糙的食品都吃不飽,終究早早地歸天了。上天對好人的酬謝,又如何樣呢?盜蹠整天殛斃無辜的人,把人肝挖出來吃,殘暴凶惡、肆意妄為,堆積黨徒幾千人,橫行天下,竟然得以長命而終,這是遵守了甚麼品德呢?這是特彆嚴峻並且較著的事例啊。如果說到近世,那些行動不遵守法度,專門違法犯禁的人,卻一輩子安閒吃苦,財產豐富,子孫好幾代都不竭絕。而有的人,選好處所才肯邁步,到適合的時候才肯說話,走路向來不抄小道,不是公道的事決不發奮去做,卻遭受災害的,數也數不清。我對此深感迷惑,倘若說有所謂的天道,這到底是對呢,還是不對呢?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懷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餘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此中子。因而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兵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擺佈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冇兮,我安閒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由此觀之,怨邪非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