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道德經1 - 第二章為而不恃,功成弗居

第二章為而不恃,功成弗居[第2頁/共2頁]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1]矣;

註釋

天下都曉得善之所覺得善,因而險惡也產生了。

[3]和:聲音呼應,引申為相互對峙和依存。

賢人處有為之事,以道治也。行不言之教,以身師導之也。

張良功成不居

[4]有為:適應天然,不加乾與。

解讀心得

3.賢人因為看到了事物的兩麵性,看到了事物的生長有其本身的規律,以是能辯證地看題目,行有為之治,行不言之教,毫不去主觀臆造,更不去勉強而為,而是熟諳到規律,任由其生長,以達到有為而無所不為。

5.大美不言,大道無形。無上的聰明!

讓萬物遵循本身的規律發展,任其自在生長而不強加乾與,生養了萬物卻不占有它們,培養了萬物卻不仗恃、誇耀本身的力量,成績了萬物但不自居有功。

--司馬光

[2]相:相互。

故有無相[2]生,難易相成,是非相較,高低相傾,音聲相和[3],前後相隨,恒也。

[1]惡:惡,指醜,與美相對峙。

凡事無形跡者,必不成齊。不齊則爭,爭則亂,亂則窮,故賢人不貴。

萬物之生養運為,皆因為道。而道何嘗覺得己有,亦何嘗自恃。至於功成而何嘗以自處。夫惟不以功自處,是以物不違也。賢人體道而立,故亦如是,豈有惡與不善繼之哉。

譯文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典範故事

--司馬遷

是以賢人處有為[4]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5]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秦末農夫叛逆發作後,張良也主動呼應,帶領部下投奔了劉邦。不久,他結合項梁擁立韓國貴族規複韓國,擔負韓司徒。但厥後韓王成被項羽所殺,張良又投到劉邦門下,成為劉邦的首要謀士。

[5]作:意為鼓起、產生、締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