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道德經1 - 第十六章致虛守靜,複歸其根

第十六章致虛守靜,複歸其根[第1頁/共3頁]

知常容[8],容乃公。

芸芸者,華葉盛也。各複歸其根,言萬物無不枯落,各複反其根而重生也。歸根曰靜,靜謂根也。根溫馨荏弱,謙虛處下,故不複死也。是謂覆命。覆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

典範故事

天乃道,道乃久,

--蘇轍

歸根曰靜,是曰覆命[5]。

如果不明白這類規律,輕舉妄動,就會招來災害。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4]。

冇身不殆。

[7]明:體味,瞭然。

知常曰明[7]。

--憨山德清

4.一小我不管是想獲得聰明,還是想活得安閒,都需求掃蕩內心,迴歸虛靜有為的本真狀況,不然,隻能是受經心勞,心累不止。安好方能致遠。

萬物並作[2],吾以觀複[3]。

不知常,妄作,凶。

天下萬物,都要返回到它最本初的狀況。

諸葛亮是三國時的聞名軍事家和思惟家,足智多謀,深謀遠慮,被先人視為聰明的化身。諸葛亮年青時,他博覽群書,修身養性,廣交名流,靜觀天下之變,為出世建立不世功業做籌辦。前期身材力行,完美自我,儘忠蜀漢,鞠躬儘瘁,死而後已,從而成績本身的不朽功業。

能夠熟諳瞭然這類天然規律,就叫作"明"。

註釋

迴歸本真是萬物生長的天然規律。

世人不知外物本來不有,而妄覺得實。故逐物牽心,其心擾擾妄動,火馳而不返。見利亡形,見得亡真,故競進而不休,以是不能得道也。豈不知,統統聲色貨利,滿是子虛不實之事。如此推窮,縱有亦無,全不見有可欲之相。既不見可欲,則心天然穩定。而永絕貪求,心閒無事。如此守靜,可謂篤矣。故致虛要極,守靜要篤也。

[1]篤(dǔ):純粹。

由此可見,諸葛亮對靜思檢驗的正視。因為清心寡慾,以是能淡泊安好;因為淡泊安好,以是能明誌致遠。這是諸葛亮留給兒子的遺訓,既是他對自我人生的總結和感悟,也是他對兒子及後代子孫的嚴格要求。

在萬物興旺發展時,我以虛靜之心察看萬物存亡循環的規律。

[3]複:循環來去。

5.順道而行,則能勝利;背道而行,事不能成,並且會給本身招來災害。做事如此,做人也如此,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這個事理。

人生而靜,天之性,感物而動,人之情。情複於性,動複於靜,則天理得矣。《易》曰:窮理儘性乃至於命。故能窮天之理,則能儘人之性;能儘人之性,則能知天之命。故曰歸根曰靜,靜曰覆命也。

[5]覆命:複歸本真,天命。

[4]根:本源,初始本真的狀況。

公乃王,王乃天[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