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二策[第2頁/共5頁]
祖納聞言,雙眼略略一眯,心說這小兄弟公然日趨成熟起來了,竟有這般見地,不輕易啊……倘若他的本性也能更成熟一些,那我就無憂了。
“而若不可其政,行台既罷,關中也將複歸舊製,則大司馬數年辛苦,俱化煙雲,其肯應從否?我料他必不肯於此時還朝也。
那麼倘若裴、祖共居一朝呢?裴該如有啥行動,他祖士少肯等閒從命嗎?以己度人,必定衝突頻生,乃至於終究會導致兩邊分裂啊!
老友王隱奉勸他,說:“禹惜寸晷,不聞數棋。”祖納答覆道:“我弈忘憂耳。”
但是祖約聽了這番話,心中倒略略定了一些——對於裴該能夠成操、莽之勢,阿兄也有所發覺啊,他隻是怕事不敢管罷了。因而擺手道:“阿兄太太小覷愚弟了,弟早非昔日吳下阿蒙。”你放心,我不會胡來的。
倘若裴該挾天子於長安,天然有機遇拜相,但當時他羽翼尚且不敷飽滿,恐怕會遭到朝野高低的分歧反對,或者起碼是側目而視。而若不為丞相,他就必須將權力分予諸公,分予諸尚書,更首要的,要將權力與並肩作戰的祖氏分潤。如此一來,掣肘必多,對於儘快富國強兵,實無好處。
“且平陽雖複,劉曜尚且遁去無蹤,石虎還在晉陽,國度必須兩方用兵。則多數仍為我祖氏當東,而裴氏當西,大司馬又豈肯將全軍儘歸朝廷,同一變更啊?卿言雖佳,何如無用。
祖約較著躊躇了一下,終究還是誠懇答覆道:“在弟看來,裴文約之以是棄世子於洛,而自留關中,是為變製也……”
自從曹孟德“奉天子以討不臣”以來,手捏天子,就成為絕大多數士人所認定的擅權的獨一起子。那麼裴該不把天子留在身邊,不操控天子,就不能思疑他有甚麼野心吧。盤據關中,豈如推戴天子而操弄天下來得風景啊?裴大司馬何必取此下策?
祖約兩個建議,全都被二哥給否了,但他並不泄氣,持續勸說道:“阿兄,河東、平陽,夙來富庶,若歸從行台,裴文約之勢更盛,若歸朝廷,國度之力則強。且弟獻二策,正如阿兄建言招安河北石勒普通,明知其不肯從,朝廷不成不做此態度。若仍留行台,或將河東、平陽歸屬行台,不知裴文約又何故為辭啊?則其是忠是奸,有無擅權或盤據之意,將明白於天下矣!”
隨即略略朝前探身,說道:“防微杜漸,預作策劃,實在輕易。弟有二策獻上——昔日裴文約行台關中,為防胡寇,現在胡寇已滅,平陽光複,則另有行台的需求嗎?阿兄何不上奏,恭請大司馬返朝,善輔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