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聯盟:馬來亞以華巫為核心的族群政治的形成[第1頁/共3頁]
馬來亞的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三大族基黨的建立,是馬來亞乃至馬來西亞族群政治生長過程中非常首要的一步,但這還僅是第一步,更首要的生長是厥後以三大族基黨為根本的政黨合作與協商的政治形式的構成。這個政治形式反應並在必然程度上合適馬來西亞族群多元、族群衝突凸起的實際,到目前為止,也一向被國度用以和緩所麵對的各種族群衝突,被各族群用以保護本身的好處。值得重視的是,現在人們尚找不到更有效的體例以替代之。當然,統統這統統生長,又都與馬來西亞實施的議會民主製有極大的乾係,能夠說幾近是與之同步生長起來的,並且,也為當年馬來亞殖民地各族人們的共同目標――馬來亞獨立的實現奠定了首要根本。
馬來亞結合邦建立後,英國當局為該殖民地所做的下一步首要事情就是使其在英聯邦內實現自治,乃至獨立建國,如許做既合適英帝國既得的殖民主義好處,也適應了二戰後代界範圍內逐步高漲的民族束縛與國度獨立的生長潮流。二戰後印度尼西亞敏捷獲得獨立,也對英國當局形成了不小的壓力,迫使其早日考慮馬來亞的獨立題目。以是,1949年3月,英國議會承諾讓馬來亞獲得獨立,翌年3月,英國輔弼也對此再次做出必定。而後通過處所乃至結合邦議會民主推舉,並在天下大選後構成本地人內閣,以及在英國當局的主持下完成獨立憲法的製定等,便為獨立鋪平了門路。
1955年的結合邦議會推舉對於馬來亞獨立而言,是非常關頭的。但是,此次大選的停止倒是通過一番鬥爭才得來的。1953年3月17日,聯盟正式提出結合邦立法議會部分民選,即75名議員中,44名民選,31名官委。馬巫統於4月6日在馬六甲停止的長年大會,還肯定推舉就在1954年停止,同時議決,如果此建議不獲英國殖民當局支撐,便令結合邦議會內統統聯盟官委議員全部辭職。成果正如所料,建議遭英國當局回絕,迫使聯盟撤出其在立法議會、各級當局機構的代表,並策動大眾集會,在各地停止請願遊行。英國當局終究被迫承諾於1955年停止大選,並接管了民選代表占多數的主張。就在大選停止之前,馬來亞的另一大族基黨印度人百姓大會,也放棄了多年抵抗聯邦和談(theFederation Agreement)的態度,而於1955年2月14日插手了聯盟,由此終究實現了三大族基黨的合作。7月27日大選成果,新的聯盟在52個民選議席中獲得51席,並博得81%的推舉人的支撐。在此根本上,由巫統帶領人Tunku Abdul Rahman構造新當局,出任首席部長及內政部長,內閣成員9人中,華裔占了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