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6【文人】[第2頁/共3頁]
對於汪兆銘的“豔電”,固然有無數人破口痛罵,但卻不乏憐憫和共鳴者。因為他們也是如許想的,隻是汪兆銘當了漢奸,而他們不敢當漢奸罷了。
當時的言論風向是:敗北可諒,言和有罪。
PS:有很多讀者對前麵的情節不滿,還說老王靠賣肉為噱頭。話說,周赫煊和於珮琛那事兒,能賣得出肉來嗎?老王這幾天都在研討南京大搏鬥的質料,《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和馬吉的記載片都看完了,再加上那些照片,說實話,精力狀況很不好。
你本身悲觀倒也罷了,為甚麼偏要寫成詩歌,讓這類負麵情感影響更多人?
在碼字的時候,老王不自發代入配角。周赫煊清算的是第一手質料,更全麵更直接更鮮血淋漓,他如果不受影響就是超人了。要宣泄,一是看笑劇放鬆表情,另一種體例就是“性”,作者本人感覺是公道的。
在學術界,這份主和名單能夠排很長。比如北大校長蔣夢麟、北大法學院傳授周炳琳,另有蔣廷黻、陳之邁等等等等,那是數也數不清。
乃至於常凱申在南京淪亡後,在日記當中感慨道:“文人老朽以軍事得勝皆倡和議,初級將領皆多落魄望和,投機取巧者更甚……剋日各方人士與首要同道,皆覺得軍事失利非速乞降不成,幾近眾口一詞。”
當然,收了於珮琛也算完成一個劇情,因為真不知該如何措置。汗青上於珮琛的結局,大師能夠去網上搜一下,但請不要在批評區和章節說裡會商,統統為了製止調和。
正因如此,汪兆銘纔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從1938年冬開端走上公開乞降的門路。他感覺本身能一呼百應,但是真正的實權人物卻不跟著他混,身邊跟隨的儘是些政治得誌者。
兩人之間的辨彆,是文人在國難當頭時分歧的挑選。
或許老蔣是被煩得不可了,才把胡適任命為特使扔美國去,隨便他如何在美國瞎折騰。
當然,我們也不能把陳寅恪往死裡攻訐,他隻是悲觀悲觀太過,愛國之心還是有的。起碼陳寅恪在香港的時候,兩次回絕日寇的威脅利誘,展轉跑去西南大火線當教員。
……
我們之前揭了常凱申很多黑根柢,但實話實說,老蔣對抗戰的進獻非常龐大,即便他各種微操縱坑害隊友。他身邊的那些軍政大員,十有八九都想著從速媾和,老蔣通過獨裁手腕生生壓了下來。
即便到了現在,胡適也以為中國抗戰必敗,除非美國能站出來拉一把。他冇有像陳寅恪那樣寫詩傷春悲秋,而是不遺餘力的在美國做鼓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