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玄幻奇幻 - 閩南童年 - 11、刻紙人

11、刻紙人[第1頁/共3頁]

固然水滸刻紙人物邃密新鮮,但仿刻的體例卻極其簡練,先向彆人借一“仙”人物,然後壓上一張比較有韌性的白紙,再拿鉛筆均密地斜塗,如許刻紙人物的本相就在凹凸之間照實地閃現了出來,當時被稱之為“度”(閩南話,帶有“透過”的含義),現在的觀點大抵為“盜版”了。然後用刻刀,五花八門的刻刀,把“度”得的人物圖象一刀刀當真地刻下來。更有勝者,把“度”得人物圖的白紙再襯上彩紙,就刻出了和店家一樣的玩意來了,當然兩紙同刻,難度要大很多,刻刀也要求鋒利非常,我當時指頭不時被刻刀所傷,但粘上膠布就持續再戰。我還喜好把紙壓在鐵皮的鉛筆盒上刻,如許結果特彆好,但一個鉛筆盒麵天然也是傷痕累累了。彩紙也是有講究的,比如“花和尚魯智”深宜用玄色紙,而“一丈青扈三娘”就用上紅色紙更加養眼。記得最輕易刻的是“鼓上蚤時遷”,十來刀就把他那賊頭賊腦的形象拿了下來,而難度最大的是“雙槍將董平”,稍有不慎,雙槍就成單槍了,而他身上的盔甲,由一個個“人”字壘疊密佈而成,刻時力度過大或太小,都能夠拉斷紙線而功敗垂成!邃密的刻紙若帖在潔白的玻璃窗上,纖毫畢露,活矯捷現,一紙奇非常常令使作俑者極富成績感。

1965年我考上了雙十中學,就不再那麼沉迷這項“小男生的活動”了。但也不安地發明,“水滸豪傑”已承遭到了明顯的打壓,最後是中山路的店家悄悄地把那108將的鏡框給撤了,緊接著櫃檯裡的刻紙也悄悄換上了《紅岩》人物和“大寨人”、“大慶人”以及其他工農兵豪傑榜樣,“*”前夕“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候開端覆蓋著城鄉大地……

小時侯廈門是“豪傑的海防火線”,與金門常有炮火來往,以是我們老百姓住家的每一片玻璃窗上都要用白紙條貼一個大大的“米”字,大人們說如答應以有效地製止炮彈的爆炸震破玻璃。因而兒時的玻璃窗老是帶有戰備慘白的光影,讓我鬱鬱的。其間上映了一部彩色藝術記載片《剪紙》,在當時是很可貴很可貴的,由此我熟諳了剪紙藝術。有個鏡頭極深的鏡頭:當農家的油燈撲滅的時候,老奶奶把一頭紙剪的至公雞貼上玻窗,那紅紅暖暖的感受真是好極了,看慣了“米字格”玻窗的火線小朋友們尤甚。剪紙最後就是以窗花的風采進入我狹小的視野。

這項邃密的風俗活動一時候展開得如火如荼,且美滿是小朋友們自導自演無師自通的,足見興趣就是最好的教員,並且非常奇特的是男生沉迷的程度更勝於喜好跳牛皮筋的女生們。當時思明區的教誨局還是相稱開通的,且萌發了因勢利導的行動,構造我地點的“第三學區”每班派一個代表到“定安小學”觀賞工藝廠的工人徒弟演出人物刻紙藝術。我也名譽地前去一看,成果才發明本來我們發明的“盜版”刻法與人家正宗的藝術締造大相庭徑。刻刀就完整分歧,徒弟用刀好象是時鐘裡的鋼發條磨礪出來的頎長刻刀,在厚厚的一疊彩紙上諳練地戳呀,戳呀的,那疊紙在徒弟的部下刀下聽話極了,不一會兒,一疊一樣的人物就脫穎而出,引得在場的小門生們讚歎聲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