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都市娛樂 - 水經注 - 第22章 清水(1)

第22章 清水(1)[第1頁/共5頁]

沁水又逕沁縣故城北,蓋藉水以名縣矣。《春秋》之少水也。京相璠曰:晉地矣,又雲,少水今沁水也。沁水又東,逕沁水亭北,世謂之小沁城。沁水又東,左合小沁水。水出北山台渟淵,南流為台渟水,東南入沁水。

淨水又東逕故石梁下,梁跨水上,橋石崩褫,餘基尚存。 淨水又東,與倉水合。水出西北方山西倉穀,穀有倉玉瑉石,故名焉。其水東南流,潛行地下,又東南複出,俗謂之雹水。東南曆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淨水,地盤平衍,據皋跨澤,悉坶野矣。《郡國誌》曰:朝歌縣南有牧野。《竹書編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於坶野。《詩》所謂坶野洋洋,檀車煌煌者也。有殷大夫比乾塚,前有石銘,題隸雲:殷大夫比乾之墓。所記惟此,今已中折,不知誰所誌也?太和中,高祖孝文天子南巡,親倖其墳而加吊焉,刊石樹碑,列於墓隧矣。

東北過獲嘉縣北。

《竹書編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晉取泫以濩澤者也。其水際城東注,又東合清淵水,水出其城北,東南逕城東,又南入於澤水。澤水又東,得陽泉水口,水出鹿台山。山上有水,淵而不流。其水東逕陽陵城南,即陽阿縣之故城也。漢高帝七年,封卞為侯國,水曆嶕嶢山東,下與黑嶺水合。水出西北黑嶺下,即開隥也。其水東南流逕北鄉亭下,又東南,逕陽陵城,東南注陽泉水。陽泉水又南,注濩澤水,又東南,有上澗水注之,水導源西北輔山,東逕銅於崖南,曆析城山北,山在濩澤南,《禹貢》所謂砥柱析城至於王屋也。山甚高大,上平垣,下有二泉,東濁西清,擺佈不生草木,數十步外多細竹。其水自山陰東入濩澤水。

昔司馬懿征公孫淵,還,達白屋,即於此也。其水又東南流,逕隤城北,又東南,曆澤注於陂。陂水東流,謂之八光溝,而東流注於淨水,謂之長清河。而東周永豐塢,有丁公泉,發於焦泉之右。次東又得焦泉,泉發於天門之左,天井固右。

沁水

公曰:唯其才也,釋而用之。長明溝水東入石澗,東流,蔡溝水入焉。水上承州縣北白馬溝,東分,謂之蔡溝,東會長明溝水,又東,逕修武縣之吳亭北,東入吳陂,次北有苟泉水入焉。水出山陽縣故修武城西南,同源分撥,裂為二水,南為苟泉,北則吳瀆,二瀆雙導,俱東入陂。山陽縣東北二十五裡,有陸真阜,南有皇母、馬鳴二泉,東南合注於吳陂也。次陸真阜之東北,得覆釜堆。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裡,整齊合次,南注於陂泉。陂在濁鹿城西,建安二十五年,魏封漢獻帝為山陽公,濁鹿城便是公所居也。陂水之北,際澤側有隤城。《春秋·隱公十一年》,王以司寇蘇忿生之田,攢茅、隤十二邑與鄭者也。京相璠曰:河內修武縣北有故隤城,實中。當代俗謂之皮垣,方四百步,實中,高八丈。際陂北,隔水一十五裡,俗所謂蘭丘也,方二百步。西一十裡,又有一丘際陂,世謂之敕丘,方五百步,形狀相類,疑即古攢茅也。杜預曰:二邑在修武縣北,所未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