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漻水(2)[第1頁/共4頁]
夏水又東,夏楊水注之。水上承楊水於竟陵縣之柘口,東南流與中夏水合,謂之夏楊水。又東北逕江夏惠懷縣北,而東北注。
涪水出廣漢屬國剛氐道徼外,東南流與建始水合,水發平洛郡西溪,西南流,屈而東南流,入於涪。
《地理誌》曰:《禹貢》南條荊山,在臨沮縣之東北,漳水所出,東至江陵入楊水,注於沔。非也。今漳水於當陽縣之東南一百餘裡而右會沮水也。
漳水
沮水南逕臨沮縣西,青溪水注之。水出縣西青山,山之東有濫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徑數丈,其深不測,其泉甚靈潔。至於炎陽有亢,陰雨無時,以穢物投之,輒能暴雨。其水導源東流,以源出青山,故以清溪為名。尋源浮溪,奇為深峭。盛弘之雲:稠木傍生,騰空交合,危樓傾崖,恒有落勢。風泉傳響於青林之下,岩猨流聲於白雲之上,遊者常若目不周玩,情不給賞。是以林徒棲托,雲客宅心,泉側多結羽士精廬焉。青溪又東流入於沮水。沮水又屈逕其縣南。晉鹹和中,為沮陽郡治也。
涔水即鬵水也。東北流,逕城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韓信始立,或言張良創築,未知定所製矣。義熙九年,索邈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此,故謂之南城。
鄭玄注《尚書》滄浪之水,言今謂之夏水,來同,故世變名焉。劉澄之著《永初山川記》雲:夏水,古文覺得滄浪,漁父所歌也。是以言之,水應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借使沔注夏,其勢西南,非《尚書》又東之文,餘亦覺得非也。自<;月者>;口下沔水,通兼夏目,而會於江,謂之夏汭也。故《春秋左傳》稱吳伐楚,沈尹射奔命夏汭也。杜預曰:漢水曲入江,即夏口矣。
應劭《十三州記》曰:江彆入沔為夏水,原夫夏之為名,始於分江,冬竭夏流,故納厥稱,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當其決入之所,謂之<;月者>;口焉。
荊山在景山東一百餘裡,新城沶鄉縣界。雖群峰競舉,而荊山獨秀。漳水東南流,又屈西南,逕編縣南,縣舊城之東北百四十裡也。西南高陽城,移治許茂故城,城南臨漳水。又南曆臨沮縣之漳鄉南。昔關羽保麥城,詐降而遁,潘璋斬之於此。
梓潼水
又東至江夏雲杜縣,入於沔。
漳水出臨沮縣東荊山,東南過蓼亭,又東過章鄉南。
施水受肥於廣陽鄉,東南流逕合肥縣。應劭曰:夏水出城父東南,至此與肥合,故曰合肥。闞駰亦言出沛國。城父東,至此合為肥。餘按川殊家數,無沿注之理,方知應、闞二說,非實證也。蓋夏水暴長,施合於肥,故曰合肥也。非謂夏水。施水又東逕合肥縣城南,城居四水中,又東有清閒津,水上舊有梁。孫權之攻合肥也,張遼敗之於津北,橋不撤者兩版。權與甘寧蹴馬趨津,穀利自後著鞭助勢,遂得渡梁。淩統被鎧落水,後到追及,流涕津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