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易中天中華史:奠基者 - 第7章 後記:時間開始了

第7章 後記:時間開始了[第1頁/共4頁]

比如汗青學。

由此便有瞭如許的說法:一個內核(群體認識),兩隻翅膀(憂患心機和悲觀態度),三大精力(人本精力、實際精力、藝術精力)。體係構建起來了。

胡教員說,目前是。

是以,反對“以論帶史”,不能因噎廢食到不要史觀。究竟上,一個巨大民族的文明史,也必然同時是她的看法史。恰是看法,或者說,代價取向,決定了這個民族的文明門路。看法的更新或死守,則構成汗青的環節。這些環節就像古埃及的諾姆(部落和部落國度),被尼羅河聯成一串珠鏈。

3.直覺

但,如許說,要有證據。

這是下一卷要講的。

這是一個文明體係。

由此形成的成果,是汗青學家普通更情願描述“是甚麼”,而不肯意答覆“為甚麼”,哪怕僅僅是為了避嫌。

周人重德,有大量的文獻能夠證明。題目是,單靠文獻,不敷為憑。比如遵循《尚書》的說法,商王盤庚也是講德的。那麼,“以德治國”是周人獨占的看法,或者說,真是從西周開端的嗎?[4]

前麵的推理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品德的德,既然是跟“天”,跟“中國”聯絡在一起的,則“受天命而居中國,居中國者治天下”,難道就是周人的政管理念?厥後,曆代天子都自稱“奉天承運”,北京天壇的占空中積弘遠於紫禁城,難道恰是周人思惟的持續?[5]

把周公或周人看作中漢文明的耶穌基督或穆罕默德,不算創見。學界的支流定見,也大抵如此。題目在於,為甚麼不是夏,不是商,而是周?[3]

看法,就是尼羅河。

我再問:這個“德”,是“品德的德”嗎?

這很讓人尊敬,但也遺憾。

這可得拿出鐵證來。

靈感來自字形之彆。

胡教員說,是。因為原文是“恭德裕天”。他還特地提示我:並非統統金文的“德”,都是“品德的德”。比如德鼎和德方鼎的“德”,就是人名。

看來,也隻能依托直覺和靈感,但更首要的還是要有這個認識。有此認識,便總能在弘大敘事中發明漏網之魚。

結論很快就有了。甲骨文有德,但詞義是“獲得”,也表示“落空”。《古筆墨詁林》中,冇有殷商期間金文的德。金文的第一個“德”字,見於何尊。何尊是西周青銅器,並且是成王期間的作品,記錄了周公修建成周(洛陽)的史實,叫“宅茲中國”。這也是“中國”一詞的最早筆墨記錄。

與專業的汗青學家分歧,我更喜好揣摩“為甚麼”。除了本性以外,也多少受好朋友鄧曉芒的影響。曉芒是超一流的哲學家。20世紀80年代初,我和他一起做中西美學比較,便會商過中西文明的本質辨彆。也就在當時,曉芒便提出中國文明的內核是“群體認識”,西方文明的內核是“個彆認識”,兩種文明也各有兩隻翅膀,即文明心機的互補佈局。內核的說法是鄧曉芒的創新,互補佈局則遭到徐複觀、李澤厚和高爾泰等先生的開導,思惟泉源更要追溯到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