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曾國藩修身十二法 - 巧隱鋒芒,圓通求成

巧隱鋒芒,圓通求成[第2頁/共2頁]

不但才與學相濟的事理是如此,在舒發誌氣方麵,屈伸行藏,也是一樣的。曾國藩初人北京會試的時候,就抱有弘願,但跟著經曆的增加,他也深諳圓通藏鋒之道。曾國藩以為凡是有血性有誌向的人都想成為人上人,而職位越是卑賤想獲得的職位就越高;支出越困難,就越想發大財。貧乏甚麼就越想獲得甚麼,這也是人之常情。而此中的君子卻一向默不出聲。是不想有所得嗎?隻是他看破了世人的爭名奪利罷了。達官權貴不計其數,都位高權重還自發得聰明過人,而轉眼間便能夠成為蒼頭走狗了,而那些隻要虛職,每天說本身不敷好的人卻能安然無憂。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見人不知我,內心老邁不歡暢,這是人之常情。因而有些人便言語露鋒芒,行動也露鋒芒,以此引發大師的重視。但更有一些深藏不露的人,彷彿他們都是庸材,胸無弘願,實際上隻是他們不肯在言語、行動上露鋒芒罷了。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表示本領的機遇,不怕冇有,隻怕掌控不牢,隻怕做的成績不能令人特彆對勁。

溫馨的力量在於不出聲卻能萬事全麵,不惹人諦視卻能氣力不凡。真正短長的人物大多曉得溫馨的力量。如許的人明白:竄改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不需求大張旗鼓地鼓吹。

曾國藩藏鋒的典範事例很多。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攻破,紅旗報捷,他讓官文列於捷疏之首,即有謙讓之意,特彆是裁撤湘軍,儲存淮軍,企圖極其較著。一裁一留,既減鋒芒又能自保,足見其心機之精美。

曾國藩的祖父奉告他說:“爾的官是做不儘的,爾的纔是好的,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傲,更好全了。”可見曾國藩隻是在不做高低工夫,很有大智若愚之意。

《易》曰:“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無此器最難,而有此器,卻不思無此時,則鋒芒對於人,隻要壞處,不會有好處。額上生角,必觸傷彆人,不磨平觸角,彆人必將力折,角被折斷,其傷必多。鋒芒就是額上的角,既害人,也傷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