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有所用,用中又學[第1頁/共3頁]
同治元年(1862年)蒲月,曾氏就構成了成熟的洋務思惟。他在日記中寫道:“欲求自強之道,總以修政事、求賢才為急務,以學作炸炮、學造輪舟等具為動手工夫。但使彼之長技我皆有之,順則報德,逆則抱怨,亦有其具,若在我者挾持無具,則曲固罪也,直亦罪也。怨之,罪也;德之,亦罪也。本地之人,大家媚夷,吾固無能製之;大家仇夷,吾亦不能用也。”
學有所用,用中又學。如此循環來去,纔會學有所成,終有所用。
曾國藩是魏源“師夷長技以製夷”思惟和林則徐“官辦船炮局”假想的忠厚擔當者和實在踐履者,是中國近代史上以本身的行動衝破清廷的閉關鎖國政策,當真向西方學習而卓有效果的第一人,是19世紀60年代在中國勃然鼓起的“洋務活動”的先行者和開辟者。
曾國藩因為洋務活動而多次成為中國破記錄的人,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前無前人”的。
軍器所的首要成績是造出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並進一步造出小火輪,賣力這項事情的是徐壽父子、華蘅芳等人。他們仰仗本身的數學物理知識,按照書上的一張輪機簡圖,和對在長江上遊弋的本國輪船的察看,降服軍器所設備粗陋的重重困難,“用心研討,造器製機,統統事件,皆由手造,不假於外”,由華蘅芳賣力計算,徐壽主持設想、製作,徐壽次子徐建寅“出奇思以佐之”,終究在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勝利地製造出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曾氏親身旁觀了輪機實驗的環境,他在日記中描述道:“竊喜洋人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不知矣廠在此根本上,華、徐等人又連續完成了船體的設想和製造,於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初,造出我國第一隻木殼小火輪,交海軍蔡國祥營利用。”這年的十仲春二旬日,曾氏“出門至河下看蔡國祥新造之小火輪”,給它取名為“黃鵠”,曾氏登上輪船,行了八九裡。他在日記中寫道:“該船長二丈八九尺,約計一個時候可行二十五六裡”,速率相稱於每小時六千米,比人步行快不了多少。但這是光亮的起點,曾氏要求“試造此船,將以次放大,續造多隻”。
曾國藩於鹹豐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在剛篡奪的安慶城內,設立了中國第一家出產近代化兵器的軍器所。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說:“文正嘗憤西人專攬製機之利,謀以是抵抗之,遂邀雪村(徐壽的字)建立軍器所於安慶。”安慶軍器所吸引了當時中國最優良的科技人才:徐壽和華蘅芳。不但如此,軍器出產引發“事情母機”的輸人與仿造,進而逐步構成機器產業,鞭策全部近代化的過程。曾氏厥後派容閎出國采購“製器之器”,恰是他參軍器出產需求解纜而邁出的近代化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