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1頁/共61頁]

【註釋】

第四十七章

【譯文】

【剖析】

【原文】

③貴左:以左邊為上位。前人以左為陽,以右為陰。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前人的禮節。貴:看重。

這一篇是緊接上一篇的政治論,此篇論述的是醫治社會病態的體例:絕聰明、拋仁義、棄巧技,實際上是建議人們發展到無聰明、無仁義、無科學技術生長、忘我欲的原始人類渾沌的儲存狀況(有為而治的社會)中。?這便是老子的有為理念,它是一種發展的政治哲學和抱負,但倒是老子的抱負天國。

艮覆地,代表山。巽下缺,代表風。

⑿始:以之為開端。

本章首要描述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惟。老子以為治國之道在於看得深遠,不為表象所炫惑;要抓穩底子,持守大道、正道;不受人擺佈,不被人捉弄。這類觀點貫穿於《品德經》全書。

⑧猶川穀之於江海:之於,流入;一說註釋應為“道之在天下,譬猶江海之與川穀”。

第十二章 36

⑦正:通“政”。

①正:正道。

②德:假借為“得”。德:得也。

④累土:堆土。

⑧物壯:強健、倔強。

第四十九章

③無狎:“狎”通“狹”,意為壓迫、逼迫。無狎,不要逼迫的意義。

以道佐①人主②者,不以兵強③天下,其事好還④。師之所處,波折生焉。雄師以後,必有凶年⑤。善有果⑥罷了,不敢以取強⑦。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⑧則老,是謂不道⑨,不道早已⑩。

①根:本源。

第七十七章 178

⒄有以:有效,有為。

⑦嬴:弱。

此篇是老子的人生論,教人明白“道”“體”的互用。文中的“五善”之人,乃完美之人、懂道馴良用道之人,也就是老子之謂的賢人。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因物為用;不成無私用智,妄作聰明;更不成棄人棄物,使天下無可遺之人,天下亦無可棄之物;必也人儘其才,物儘其用。

⑤幾:幾近。

第六十五章

【註釋】

“大者宜為下”是此章所論的大旨地點。在春秋之際大國常以武力而滅小國,小國為求儲存,在某大國向其加以武力侵淩時,常常以歸附於另一大國以求軍事援助,是以戰役頻繁。以是老子以為:大國以寬大的精力去對待小國,就能收伏小國,從而也製止了戰役。

【剖析】

④贅行:多餘的行動、行體。贅:多餘。

【註釋】

②荒兮:廣漠、悠遠的模樣。荒:洪荒,指太古期間。

此篇是老子的明誌篇,他通過描述俗世眾生相,表現出本身重“道”蕭灑的人生觀。

⑦水之為物,無形、無狀,常常動之以時。不違天時,不逆人事,可行則行,可止則止,無不動靜自如。正如孟子所說:“決諸東則東流,決諸西則西流。”(《孟子·告子上》)⑧水是長生的:它在宇宙間循環不已,永不消逝,真正合適牛頓的物質不滅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