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玄幻奇幻 - 中國哲學簡史 - 第50章 新儒家:心學(2)

第50章 新儒家:心學(2)[第1頁/共4頁]

另有一個故事說,有個王守仁的門人,夜間在房內捉得一賊。他對賊講一番知己的事理,賊大笑,問他:“請奉告我,我的知己在那裡?”當時是熱天,他叫賊脫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說:“還太熱了,為甚麼不把褲子也脫掉?”賊躊躇了,說:“這,彷彿不大好吧。”他向賊大喝:“這就是你的知己!”

這個體係及其精力涵養體例都是簡易的、直接的,這些性子本身就具有激烈的傳染力。我們最需求的是起首體味,每人各有本心,本心與宇宙合為一體。這個體味,陸九淵稱之為“先立乎其大者”,這句話是借用孟子的。陸九淵說:“近有議吾者雲:‘除了“先立乎其大者”一句,全無伎倆。’吾聞之曰:‘固然。’”(《象山選集》卷三十四)

傳聞,楊簡(1226年卒)初見陸九淵,問:“如何是本心?”無妨趁便提一下,“本心”本來是禪宗術語,但是也成為新儒家陸王學派利用的術語了。陸九淵引《孟子》的“四端”為答。楊簡說他兒時已讀此段,但是還是不曉得如何是本心。楊此時任富陽主簿,說話中間還要辦公。他斷了一場賣扇子的訟過後,又麵向陸九淵,再問這個題目。陸九淵說:“適聞斷扇訟,是者知其為是,非者知其為非,此即本心。”楊簡說:“止如此耶?”陸九淵大聲說:“更何有也!”楊簡頓悟,乃拜陸九淵為師。(見《慈湖遺書》卷十八)

“閒事”(格物)

這個故事冇有說,通過說話,這個賊是否產生了頓悟。但是它和前一個故事,都用的是禪宗教人憬悟的標準體例。兩個故事申明大家都有知己,知己是他本心的表示,通過知己他直接曉得是為是、非為非。就賦性而言,大家都是賢人。為甚麼王守仁的門徒慣於說“滿街都是賢人”,就是這個原因。

知己

對佛家的攻訐

其他四步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照王守仁的說法,修身一樣是致知己。因為不致知己,如何能修身呢?在修身當中,除了致知己,另有甚麼可做呢?致知己,就必須親民;在親民當中,除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另有甚麼可做呢?如此,“八條目”能夠終究歸結為“一條目”,就是“致知己”。

但是,對於這一點,程朱學派能夠如許答覆:若不從格物做起,如何能夠先有所立呢,立甚麼呢?如果解除了格物,那麼“先立乎其大者”隻要一法,就是隻靠頓悟。程朱學派以為,此法是禪,不是儒。

《大學》還講了“八條目”,是自我精力涵養的八個步調。頭兩步是“致知”、“格物”。照王守仁的說法,“致知”就是“致知己”。自我的涵養,不過是順從本身的知己而行罷了。

若順著這類論證推下去,我們能夠說,新儒家比道家、佛家更加一貫地對峙道家、佛家的根基看法。他們比道家還要道家,比佛家還要佛家。